
水霧設施如夢似幻

人工濕地天然氧吧

公園里的潺潺流水
位于錦江區華星路的活水公園,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態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教育公園。圍繞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、推進錦江“第三次轉型”與錦江公園九大行動,該公園日前啟動了優化提升工作。那么,這個“因水而生”的公園,又會以怎樣的新顏示人呢?本報記者進行了獨家打探。
新聞背景
1998年建成活水公園,2015年,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,該公園進行了一次改造,完善了雨水自然處理系統等,日前啟動了優化提升工作,預計8月開園。
由“濁”變“清”
由“死”變“活”
一個公園就是一個大的“自然凈水器”
這里叮叮咚咚的水流聲,與蟬鳴組成一曲夏日奏鳴曲
“此次改造提升經過各方和原創團隊研究,以及市民意見征集后,達成三點基本共識:
植物需維護特色并梳理林下空間、生態濱水空間待優化、配套需滿足現代規范與人性化需求!背啥煎\江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作為以水生態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教育公園,“水”當然是“C位擔當”。在公園的最高處,只見取自錦江的水,沿著一路由高到低鋪展的花瓣狀小水池,潺潺而下。叮叮咚咚的水流聲,與蟬鳴組成一曲“夏日奏鳴曲”,聞之非常治愈。
沿著卵石臺階拾級而下,公園中心游線就是河水的凈化過程。依次流經厭氧池、流水雕塑、兼氧池、植物塘、植物床、養魚塘等凈化系統的河水,在其間或以涓涓細流舒緩流淌,或如山澗清溪跳躍激蕩……一路向前,水質由“濁”變“清”、由“死”變“活”。
在整個生態水處理系統中,由6個植物塘、12個植物床組成的人工濕地塘床是其核心。在此次提升改造中,人工濕地塘床生態系統進行了修復。
人工濕地的塘床,酷似一片片魚鱗,呼應了公園平面布局呈魚形的總體設計。入水在這里經沉淀、吸附、氧化還原、微生物分解等作用,實現凈化,水質從進入時的劣五類,凈化為流出時的三類水,展示了自然的強大力量。
既分解水中污染
又有很好的知識性
400多種植物成為公園植物博物館
這里構成了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
在活水公園,水是主角,植物也是其中的特色和亮點。
公園原有的植物栽種,模仿了峨眉山的自然森林植物群落,400余種植物中包括以峨眉桃葉珊瑚、峨眉含笑、觀音蓮座蕨等為主的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,還有以紅豆杉、鵝掌楸等為特色的國家一、二級保護植物。在此次提升改造中,已形成的仿峨眉山植物群落區和珍稀物種得到進一步保護;胸徑大于15厘米的高大喬木全部保留;清除了影響公園內植物生態群落生長的雜樹和入侵物種;梳理地被灌木,打造可進入、可參與的林下休閑場景;對臨街、臨河、紅星橋段界面及重要節點進行梳理與增花添彩。
人工濕地塘床中,種植了浮萍、紫萍、鳳眼蓮等漂浮植物,包括蘆葦、水燭、茭白、傘草等在內的挺水植物,以及浮葉植物睡蓮,還有金魚藻、黑藻等幾十種沉水植物,與自然生長的魚、昆蟲和兩棲動物等,構成了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,既有分解水中污染物和凈化水體的作用,又有很好的知識性和觀賞性。
林間,如夢似幻
江邊,望江看景
森林、池塘、山泉、輕霧……
這里新設了濱水茶園,望江看景,十分愜意……
1998年建成的公園,經過20多年的時間,當時種下的小樹都已經長成參天大樹,所以從正門進入公園的第一感受就是綠蔭蔥蔥,非常涼爽,這也是與現在的很多新公園不同的一大加分項。最絕的是公園內的一處林間濕地。只見陽光穿越高處的樹冠,從葉間縫隙灑下,讓濕地中自然形成的“苔蘚島”染上一團團光斑。站在這里,猶如站在森林之中,有一種“林深見鹿”的既視感。
在景觀方面,不僅“森林感”是活水公園的一大特色,精心打造的水景也是步步皆景,讓人不禁感嘆公園內的生態凈水系統不僅好用,而且好看。高處的河水從石子鋪底的斜坡嘩嘩流下,又如自然溪流般,在兩邊草石相間的水道中淙淙而過。水塘中,一路歡歌的河水沉靜下來,水面或被綠色的藻類覆面,仿佛是綠色的細絨一般;又或者冒出你從未見過的水生植物,開著或是鳶藍、或是芷白的小花……
更妙的是,此次提升改造增加了很多水霧設施,于是乎,林間道旁水霧彌漫,不僅增加了如夢似幻的視覺感,而且直接將體感溫度至少拉低兩度,感覺不要太棒。
在錦江邊上,還新設了濱水茶園,竹桌竹椅,望江看景,十分愜意。
除此之外,公園在此次提升改造中還更換了部分鋪裝,增加了智慧公廁、空氣捕蚊機系統等。
目前,公園還在進行優化完善,預計8月開園。
魏捷儀 記者 袁弘 文/圖 制圖 申娟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