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7日電 (江豪)德陽市羅江區從建陣地、抓產業、聚合力方面考量,科學規劃建設3個鄉村振興工作站,引導各類人才資源向鄉村一線集聚,為基層治理、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,夯實產業發展基礎,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鄉村高質量發展。
突出整體謀劃抓供給,靶向推進平臺建設。堅持“筑巢”與“引鳳”相結合,通過搭平臺、育隊伍、優服務,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站更好服務鄉村產業發展。一是建設實體化運行機構。以“一鎮+一特色主導產業+一工作站”的工作模式,整合農業、文旅等部門資源,依托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站、鄉村振興人才學院等,在全區布局3個以特色經果、文化旅游等為主題的鄉村振興工作站。二是引育專業化骨干隊伍。實施“特色平臺+專業團隊”人才集聚工程,采取“兼職輔導”,柔性引進中國農科院柑研所副所長彭良志團隊8名專家學者到站兼職;通過“就地挖掘”,吸收劉復東等16名區內植保、土肥等方面的“田秀才”“土專家”為客座講師。三是供給精細化惠農服務。引入農商銀行設立3個便民金融服務點,出臺農村實用人才支持計劃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五細則等專項扶持政策,在社保、公積金繳納、示范創建等方面給予補助。實施項目秘書制,落實15名項目秘書,為企業、新型經營主體等提供便民服務代辦和項目咨詢服務等。
突出分類聯動抓發展,持續推進產業擴面。堅持“育人”與“育產”相結合,通過隊伍提能、企地合作、品牌建設,多舉措推動鄉村產業發展。一是“幫帶”機制,讓人才推動產業發展。實施“名師帶徒”制度,依托工作站中農業、營銷等方面人才,以產定訓設置土壤改良、越冬病蟲害防治等課程24門,通過“配菜+點單”“理論+實踐”的方式,開展培訓48場,培訓人員近1000人,助推產業提質、擴面、增產。二是“合作”機制,讓訂單拉動產業發展。引入有意愿投資的企業、行業商會等,通過共建種植基地、定向采購等合作機制,發展晚熟柑橘、油菜和水稻制種等產業。2022年,新簽訂2萬畝高標準現代化有機晚熟柑橘基地建設協議、5萬噸晚熟柑橘采購協議。三是“整合”機制,讓品牌帶動產業發展。結合片區規劃調整,采取“鄉村振興工作站+村集體經濟組織”,依托鄉村振興工作站人才、技術等優勢,整合土地、品種等生產要素,推動片區內產業規;、集約化,打造“種子芯谷”水稻及油菜制種示范帶,發布“羅江福橘”公共品牌,2022年帶動全區新增水稻、油菜制種7000余畝。
突出同心共治抓融合,扎實推進治理提升。堅持發展與治理相結合,通過建立“三個加法”,把群眾聚集在產業鏈、利益鏈上,強化對群眾的領導。一是“產業+群眾”,提升群眾組織化程度。積極引導群眾成立家庭農場、種養殖專合社等新型經營主體,建立“新型經營主體+農戶”幫帶模式,完善“崗位開發+入股分紅”等利益聯結機制,提升群眾組織化程度。截至目前,工作站所在的3個村共組建新型經營主體45個,3329戶群眾實現全覆蓋。二是“培訓+評選”,提升鄉風文明水平。用好鄉村振興工作站人才優勢,將環境衛生、誠信經營納入課程體系,引導村民崇德向善。結合“品果節”“七一”慶祝大會等,評選致富能手、好媳婦、好公婆等典型,涵養良好社會風氣,今年上半年共評選先進典型8類25人。三是“眾評+眾定”,提升村民治理合力。以鄉村振興工作站為依托,建立議事廣場、議事廳等,全面推行定向議事代表會議制度,圍繞產業發展、基礎設施建設、項目合作等,定期召開定向議事代表會議,引導群眾參與自治管理,實現大小事眾評、眾定。(完)